鹿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点在实践能力

 4月7日,山东交通学院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题网站登载了院长鹿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之第八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点在实践能力》,全文转发如下: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点在实践能力
院长  鹿林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点在于实战能力,不仅需要理解专业理论,更强调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断地追寻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这一要求对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将一个大学生锤炼成为一个工程师和管理者,是人生的职业性转变。
    应用型人才的第一个特征是实践性。掌握理论是专业人才的基础,对从事的工作在机理上有深入的理解,是专业人才和非专业性的重要的标志;然而,良好的理论素养不能代替实践能力,理论知识大多是来源于书本,实践能力主要是来源于理论指导下的训练,是知识内化为自身技能的转变,这其中包含了专业实践的技术性训练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训练。理解知识与掌握技能不是一回事,知识的理解可以说出来、写出来,实践技能则靠干出来;技能是由知识转化为成果的方法,技能的娴熟则是在实践中体验到的感觉,职业性不仅是看说的咋样,而是在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来的功夫。将学生打造成为应用型人才,需要不断地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现阶段尤其要突破实践能力训练的薄弱环节,在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反复训练中,实现专业性的过渡。如:拧螺丝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拧得熟练不熟练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平时看似很简单的拧螺丝,在飞行器上就成了不简单,因为小小螺丝钉的脱落很可能酿成大事故;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是机械师,飞机上天的安危很大程度上系于机械师之手,拧螺丝就成了机械师的基本功。
    实践是行为方式,也是需要养成的思维方式,即由想到干到实现的思想和行动的方式。我们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使学生养成实践的自觉,不是纸上谈兵的坐而论道,而是将自己的想象转化为具象的结果。这不仅限于专业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体验培养过程,提升为人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教育方式习惯于灌输,多年的教学更多的是训练学生做作业、做试题、写命题作文,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按照老师的安排、家长的意愿去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那些闪耀中光彩的奇思妙想、独立思考等等,可能在萌芽中就泯灭了。对寻找心中自我的价值追求,就缺失了锻炼的机会和寻觅的自觉。我们所强调的实践性,是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的训练,由具体到抽象,达到实践能力,进而在哲学上实现对人生的思考。比较我国与美国的创业者,就会发现起始创业的年龄差距较大。为什么?教育的不同是关键性因素之一,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独生子女从小就被家人照顾,不愿意做自己身边的事,做不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床铺也需要父母来打理,必要的实践能力锻炼,被家长的溺爱所替代了。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从自己的生活着手,培养习惯于动手的实践能力。一线工程师和管理者,首先是实际工作的亲历者,其次才是指导和影响一线人员工作的组织者,实践中的问题不会像是课本上的描述,也不是论文式的表达,而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发生。显然,仅有专业上的技能是不够的,也有经济的因素,人际关系的因素,社会环境的因素,政府政策的因素等等,是诸多因素的综合,提升学生资源配置的能力也是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精致化的训练在实验实习项目中要得以充分的完成,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许多事情的成败不是由大事造成的,而是由于一个个细微之处的缺憾所造成的,不放过细微的不当是专业人才的优秀品质。实践能力没有止境,是人生全程中不断提升的过程,从日常生活的实践能力,到专业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到人生的实践能力等等,无一不是不懈追求和历练的结果。练就过硬的实践能力就是竞争优势。
    应用型人才的第二个特性是适应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法则,对交通事业一线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也是一样。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完成自己的职责,很重要的就是要学会适应,进而是改造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等。如果一个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师,不能够与一线建设工人们同样生活在工地上,那就不能够了解工地上真实发生的情况。锻炼适应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适应环境并不代表降低自己的品味,如果受过高等教育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人生的品味是一样要求,那就枉受了高等教育的培养。适应环境是初步的,而真正的适应是透过环境厘清事物的逻辑构筑,分清事物形成的机理,明白所要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适应不是做样子的表面行为,而是心理活动,这既有物质条件的适应,也有人际关系的适应,因为,工程技术问题往往蕴含于现场人员的心里,在与现场人员的深度交流中,就容易发现问题的症结,这就是问题解决的开始;在对事物的观察中,潜心事物的机理才能够把握矛盾的规律,这是工程技术人员的良好品质。锻炼工程师的适应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这些素质的提升,不仅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是综合训练的结果,包括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概念问题的能力等等,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设置训练的项目就应该充分考虑工程实践中的诸要素,要让我们的学生清楚,技术不能等同于工程,技术的方案可能是单一的,而工程的实现就变得复杂了,即便我们不能经常用真实的工程场景实现对学生的工程训练,也要用虚拟的方式解决可能的工程性问题。
    应用型人才的第三个特征是创新性,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前赴后继的继承和创新的结果,那些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重大创新的仁人志士之所以为历史所铭记,是因为他们的智慧彰显了历史的特征,代表了时代的符号。那些伟大的成就固然重要,但代替不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做出无数微不足道的创新性活动的人们,正是这些难以统计的来源于生活中的创新性活动,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赢得了人类社会的灿烂辉煌,演进了全方位的社会进步。一线工程师和管理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肩负着将知识转化为技术,将技术转化为工程、转化为成果的重要使命,工程师阶层的水平往往代表了一个国家的产业水平。为什么日本、德国的制造业产生了那么多的品牌产品,一个重要的驱动性因素,就是工程师阶层的持久创新性活动和精致化的敬业精神,他们在强烈的市场经济的驱动下,不断地改变着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所满足的是消费者的欲望,而发现消费者的欲望并使之变为实现的,却是那些置身产业之中的设计师、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项目经理、车间主任、小组长等等的应用型人才,这就是我们所要培养的对象和目标定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人才的精华,也是时代的最强音,跟上经济和社会创新发展的人才需求,是对高等教育的重大挑战。在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中,创新性的元素要贯穿始终,实现由具体事件的创新培养,到将创新精神植入学生成长中。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就充满着不尽的创新性机遇和可能。我们习惯的方式是将课案讲透彻,努力将馍嚼碎喂给学生。可否尝试一些另类的培养方式,譬如:在课堂上多讲些要点,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后阅读,将问题变为自我学习和领悟的透彻,因为这样会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提升其自学的能力;我们习惯的方式是老师问学生答,可否转换为学生问学生答或老师答,因为创新的基础是提出问题;我们习惯于作业的标准答案,可否转换为多一些答案的选择,因为工程问题本来就会有多种解决的方式等等。我们应该习惯于学生新颖、奇特、不同凡响的想法和行为,因为创新的行动就是将自己的想象化作具象的过程。大学生科技活动是重要的创新性训练平台,如何卓有成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情趣?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力量。学生的创新情趣往往蕴藏于心里,将其激发出来是师生共同的责任,这也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所在。多年学习的知识积累,能够通过创新活动,延伸为技术,是理论到实践的进步,在理论转化为技术的过程中,又会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这种学习转化、体验升华的反复体验中,就能够将学生训练成为真正的技术人才。在优秀的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指导者起到了扶正祛邪的作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精致的工程能力训练,需要教练严格的要求和指导。师生的交互影响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方式,教师可以吸收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这既是对教师工作的补缺,也是让学生亲历科技活动,亲身感受真实科研工作,并培养自己情趣的过程。课本学习与实践体验是不同的感觉,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放在了复杂的科研课题之中,就会变得更加奇妙。当然,青年学生正处在旺盛的创造期,没有多少框框,容易产生美好的想象,不仅是物质产品,也包括新理念、新思想等精神方面的创新。我们应该努力拓展学生的心扉,因为在事业的发展中,创新性是最为核心的竞争力。
    创新素养的培养,不只体现在科技方面,人生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创新意识,应该将学生的创新思维赋予日常的生活之中。比如: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在实际生活之中,对任何事情的细微观察都可以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无论是对商机的发现,还是对商机的有效把握,可能都来源于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再比如训练创新的决策能力,即发现了机会就大胆地追求实现,其中会充满困难曲折,而在许多事情的创新中,需要靠意志坚持到最后的成功。就是在日常学习中,坚持到最后的胜利,也往往是意志的力量,因为,在时间的竞争中,有许多事情比学习更有诱惑力。创新固然重要,但真正实现创新靠人的意志和情趣。
    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需要平台,这些平台既包括专业能力训练,也包括人生综合能力训练。专业能力的训练主要依据课程需要而设置,如针对某一方面技能的实验实习项目,也包括一些诸如课程设计、科技创新、毕业设计等等的综合性训练项目。如若使得实践项目恰如其分地体现专业的要求,需要各门课程结合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设计出循序渐进的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实习项目方案。相对于一门课程的实验实习项目可以是独立的,但就整体课程体系的实践能力训练,要逐渐实现专业能力的系统训练。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是,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训练达到一个工程师或管理者的基本素养,这包含了实践的意识、工程的思维、专业的能力等等要求。所以,项目的设计需要体现集体的智慧,既需要凸显各门课程的多样性,又需要体现专业人才能力的系统性,因为工程能力需要多方面的给养,但专业人才成长的目标指向是综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会干不会干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干得精致不精致的问题,专业水准的重要表现就是精致化,对一个人的专业水准如此,对一个组织的专业水准同样也如此。所以,实践能力的训练应该渗透着通体的精致化,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基础性元素,也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找回它,并将其在学生身上发扬光大。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如果能够解决了精致化问题,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转型升级。应用型人才国际化视野精致化培养是我们人才培养的路径,精致化的特征要根植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性、适应性、创新性是交集在一起的素质体现,很难分得开。但可以通过一些项目的练习,侧重于某些能力的培养。方式方法可能各异,实现的作用不外乎如下。
    一是通过学习工具的应用,训练基础的实践能力。人的动手能力是循序渐进的,工具的使用就是踏着他人的智慧,延伸了自我的实践能力,从钳子扳子螺丝刀子的熟练使用,到车削刨磨的机加工方式;从一般设备使用到精密仪器的使用;从硬件工具的使用到软件程序的掌握等等,都是提升实践能力的基础性训练。无论读多少书都不能代表自己的实践能力。四年的学习时间有大量的使用实验设施的机会,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好的熟练掌握各类仪器仪表的使用,熟知各类相关设备的主要用途、使用方法、可能的拓展范围等等内容,让学生充分得到学习和练习,因为对工具的熟练使用是专业人才的重要特点,尤其是那些精密仪器的使用方法。对于软件的熟练使用就更是应用型人才的时代特点,有效地运用专业性的软件,延展工作的效能,由熟练地使用软件,到能够结合自己的创新性实践改进软件,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更大进步。熟练掌握仪器仪表和熟练使用软件等工具,无疑较好地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如何设置这些项目的练习是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要让其成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训练,是由设置项目引导学会使用,到熟练使用工具的进步。开放我们的实验室,让学生泡在其中,一点点从不会到熟练,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
    二是设置项目让学生寻找实现的途径,训练其实践的综合能力。设置许多项目,让学生设计项目的方案并实现,是高一级实践能力的训练过程,这就像是在工程中,组织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而工程师和管理者去实现之。实际工程中会遇到许多的挑战性问题,如何解决可能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结合实际提出解决的办法。在项目的设计中,我们就应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自觉,通过对项目进行分析,综合诸多因素并形成方案,可能会设计出多种方案,择优实现之,就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较好训练。
    三是训练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并真实或模拟的实现,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性。质疑存在、挑战他人和自我、提出问题等等,都是创新性人才的特点,我们应该训练学生的创新自觉,课堂上、课堂下我们都应该营造这样的氛围,因为现实中的创新行为大都是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就是别人的发现,如果没有自己的感悟,也很难成为创新性活动。大学生科技活动,是难得的创新性训练方式,我们应该着力推进,并使之成为品牌活动。
    四是由具体的项目训练提升为人生的实践能力。将工程技术的实践能力上升为人生的实践能力,是人生观的飞跃。因为,人的一生会有鲜花灿烂,也会有荆棘密布。遇到困难险阻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解决它。训练学生的耐挫折感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在学生的自我成长过程中,更要加大其训练强度,以提升其成长力,实践能力就是要去克服困难。
    学生实践能力来源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环境中,如果教师的实践意识和实践精神强烈,就会营造浓厚的实践活动氛围,就会陶冶学生的实践情趣。教师的实践能力强,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就强。然而,我们的现状是教师的实践能力没能达到应有的水平,从书本到书本的教授方式,在一代代的知识分子中持续的传颂,这无疑是教育者的本分,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却是不可缺少的人才培养元素,加速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成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须。而如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办法很多,当然可以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也可以采取聘请工程技术人员的方式等等。但是,最能够加速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是科研活动、科技服务活动,那样可以促进智慧转化为生产力,在实现转化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实践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是在实战场景下实现的,要经受住需求的考验,也具有极强的市场回报的激励作用。我们的科技活动在纵向课题的创新实践中,能够取得成果是对实践能力的肯定;而在科技服务活动中被服务方付费,就说明了我们的实践活动有价值,被市场接纳的实践能力对人才培养就更有意义。科研活动往往受外在条件制约,而在我们的实验室建设的具体项目中,却可以更好地提高实践能力。在实验设施的建设中,过多的实验设备采取了整体采购的方式,或是交钥匙工程,这样做省劲,也便于手续合规,责任分明。然而,在数以千万记资金的采购中,我们将项目的设计权、设备的组装权、性能的实现权等都交由了供货商,也就错失了我们自己难得的系统性提升工程能力的机会,可以想象一个大学教师,从业生涯中能有几次由自己主导千万级投资的工程项目?许多时候,我们却白白地让渡了别人。如果能够将每一次实验室项目的建设机会把握住,让建设的过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赋予整体项目建设中自己团队的智慧,就是难得的实践能力的提升过程。如:投资1000余万元的船舶自动化机舱实验项目,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全过程参与项目的建设,就会经历一次系统的训练过程。项目的初始就要明确建设的任务,要完成任务的方案,就要详尽地进行市场调研,了解该实验项目在同类学校的开展情况,在运行过程中的效果评价,从中找出我们应该借鉴的做法和防范的不足;就要通过对许多供货商的市场调研,了解设备的供给状况和技术发展前沿,性价比等经济性因素。在广泛的调研中,我们会有许多的感悟和体验,就会丰富我们的想象力,而这些在办公室里是难以实现的,也是在网络上难以亲身体验的,这些调研和思考就形成了项目前期的基础,这都是人才培养中难得的元素。在项目的设计阶段,我们可以购买设计师的服务,用他们的专业水准实现设计的优化,但我们很有必要参入其中,将我们的想法表达清楚,一起讨论研究方案中的关键点、创新点等等标志性的特点,经过反反复复的沟通,在项目的初始方案的设计中,就能够清楚地表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想,再经过师生评议和专家论证,最大可能地凝聚智慧实现方案的优化。自动化机舱是一个大型项目,我们可以依据设计方案整体定制,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考察主要部件的市场,采取分别购买、集成建设的方式,就会更有利于我们工程能力的提高。通过分散设备的采购,多了对零部件性能的理解和性能的比较,就会对各个环节的部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就多了些基础认知。如果我们能够实现由分散零件采购到整体的安装,将是一次难逢的系统的实践能力训练过程。即使不能实现,也可以请人帮助实现整体装备。即便是项目验收,我们也可以协同外援实现整体评价。主导项目建设或参与建设的过程,对实践能力都会有很好的锻炼,我们可以吸收学生们参与,教师的实践态度和热情,也一定会感染学生们的情趣,实践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锻炼的过程,对谁都一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实践能力的锻炼途径无处不在,我们每天都是真实的过程,只要关注身边的事情,处处都是实践能力提升的机会,重要的在于锻炼的意识。学生的实践能力来源于教师的实践能力,而师生的实践能力来源于学校的实践能力,机制的创新是我校实践能力的驱动力。
本博客所有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作者:山东交通学院复制或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转自 交院范儿——山东交通学院的那些事
原文地址《鹿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点在实践能力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路人甲 表情
Ctrl+Enter快速提交

网友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