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我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解

近日,山东交通学院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题网站登载了院长鹿林文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我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解》,转发如下: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
                 ——我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解
院长 鹿林

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转型发展期,转方式调结构是国家战略,也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难得的机遇,更是我校破解加快发展难题的难逢机会。我校的发展基础是什么呢?已经有了近60年的办学历史,中专、专科、本科几十年的积累,形成了一支能战斗的队伍、沉淀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积累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我们多方促进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尝试,进行了多番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经历了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引进了CDIO、训练式课堂、工程教育认证等,又开展了调研、规划、实施、反馈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实践循环,还有一些专项性的竞赛和做法,如微课比赛、讲课比赛、课件比赛、说专业、说转型、说课程等等,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催生了一批优秀的成果,这些都是人才培养改革的征程上优异的探讨、完善、改进。但是,我们也深切的感受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更需要在系统性、深入性、综合性等方面扎实推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和人才市场需求,走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渐进式、革命性的改革之路,这就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转型之义在哪?在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正在经历着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批与之适应的人才,这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教育部将转型发展的目光,首先聚焦于600多所在2000年前后成立的新建本科高校,我校搭上了这班车。我们本就是一所应用型高校,为什么还要转型?我们要认识到应用型高校的牌子,并不等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质,在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许多方面并不具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更多的保持着学科型人才培养的传统。学科型人才培养方式是人才培养方式的一种,有其自身的优势,如对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理论功力的严格训练等等,但也有对市场需要关注不够等不足,可能更适用于学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针对于市场经济对人才丰富多彩的需求,努力打造贴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就业和从业质量成为了重要的关注点;显然,用学术型人才培养方式很难盖全市场对各式各样的人才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走出另一条人才培养的路径。转型就在于提升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是转换培养的人才"型号"。社会的发展会使得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是发展趋势,就像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医院的科室会越分越细,全科大夫会转向专科大夫一样,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升级,对人才需求也越来越表现出专业化的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一定是脱胎于学科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既要保持对人才的科学素养养成的基础,又要突出工程意识和专业能力的训练,如若不然,也就没有了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也许就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实践中,我校采取了试点先行的方式。在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金融学等四个专业先行探索的基础上,启动了全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改革,试点只是在本无路的尝试中踩出了一条小径,根本达不到平坦和畅达,只能算作是有人曾经走过而设置了几个路标,真正修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大道,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改革是探索、创新、实践等等交织的过程,是集体智慧的迸发、碰撞、集成的过程,其成功的基础是脚踏实地的干。我自诩为探索者,在改革的进程中呈上几点感悟,以权作大家放矢之一的。

第一讲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一、市场的魅力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方式的一种,相当于计划经济而言更加效率和集约。我国有着较长时间的计划经济历史,曾经以计划的方式配置各类资源,并指挥着经济发展。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不适合中国国情,僵化的东西太多,少数人支配着社会资源的分配,抑制了人们智慧发挥,很难达到集约和效率;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国民经济几近崩溃的边沿,教条主义的框框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直至现在,许多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思维方式,依然残留在我们的思想中,时不时地桎梏着我们的行为方式。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大的阶段,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市场的作用,也由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展到十八大提出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力一步一步走向纵深。何为市场?市场是实现交易的地方,人们按照自己的需求在这里购买商品和服务,按照他人的需求在这里出售商品和服务,市场经济越发达可供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就越丰富;如果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用于生产就是生产性元素,用于生活就是生活性元素,有时一种东西可以有两种用途,面粉用于酒店就是生产性元素,用于家庭就是生活性元素。市场在哪里?无处在。充实在每一个人的周围,细细想来,吃需要买,无论是从超市还是从商贩购买;住需要买,无论是商品房还是自建房,家中的水电气的交易随时都会发生,虽然是按月或季阶段性付费,但付费的金额是一次次消费所集;行需要买,无论是乘高铁还是走高速,无论是自驾车还是公交车,无论是加油还是买票,都需要购买;就是在大街行走,也是需要购买的,因为购房款中,就已经包括了城市配套费,或政府替你购买了,至少我们的鞋子是购买的。有买就有卖,因为卖产生了利润,所以诱使着人们不断地发现和创新各种买的空间。“买”与“卖”交织在一起,催生着市场无尽的丰富和繁荣,有时由于“买”促使着“卖”尽快的去满足,如: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渴望,促进了中国高校规模的快速壮大,也拓展了出国留学的巨大空间;有时由于“卖”引诱着“买”的群体不断扩大,如:苹果手机不断翻新的版本,吸引着大批的消费者;有时判断不准“买”的“卖”,也会造成产品滞销。“买”与“卖”相互簇拥着、相互依存着涌动了市场经济的波澜起伏和市场主体的兴衰悲切。奥秘在哪里?一个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庞大组合,激励着人们无尽的追求和探寻,市场主体间的相互竞争,不断地促使着科技的进步和组织管理的创新,由此带动着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升级。
    买是需要钱的,从哪里来?从卖而来。因为卖能够产生利润。企业筹措了资本金,做出了产品和服务,卖出去产生了利润,又持续不断地再生产,维系着企业的运行。对人来说,所卖之物为劳动力,无论是你为组织工作而取得工资,还是你依据着资本而得到的收入,就是你继承了他人的财产,也需要花心思看护、增值、消费。市场主体都在努力的争取不断增长的利润,包括我们对增长工资的期盼、増加工资的喜悦、没达到期望值的不满;市场不断地挑逗着人们为提高附加值而挖空心思,有人天真地想一夜之间创造出希世绝品可以瞬间暴富,有人老是在耿耿于怀于股市的机会错失,没有在高价时卖出低价位买入。一切都可能发生,或可能发生过,风风雨雨的市场变化不断地演绎着人类文明的日新月异和人世间的荣辱兴衰。
    市场的需求无穷无尽,然而,游荡在市场中的每一个市场主体(包括组织和个人),能够干得事情也只能是那么一点点,这一点点能够干的事情就是市场定位。人才培养也是如此。
    二、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主旋律,高校生长在市场经济土壤中,当然,应该遵循着市场经济的规律。我国有数千所高校,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毕业生,每一所大学每年毕业的学生多则万人,少则数千人或数百人,其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也就是沧海一粟,更何况每一个高校又有若干个专业,每一个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也仅能够满足人才需求市场的一点,不要追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成为全才,这是任何人所做不到的,学生能够称职称心的工作就非常好,所谓称职是指满足岗位需求,所谓称心是指自身幸福,这个称职称心的工作就应该是个人的目标定位。如果能将学生群体做到称职称心的从业,就应该是学校的目标定位。而这一目标定位该如何凝练?我们应该强调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通过跟踪毕业生成长轨迹,与学生就业单位不断的沟通交流,通过师生的科研活动和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的体验,密切感受市场的变化,尤其是专业技术前沿的变化,通过真实地了解产业发展的境况,政府宏观政策的动向等等,真切加深对人才需求的理解。同时,我们要走进学生,了解他们真实地成长需求,并帮助学生发掘思想深处的兴趣点,将自身的优势、志向和从业结合起来。每一个专业的目标定位是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市场所决定的,而每一个学生的就业目标是市场需求与自身成长需求的结合。
    山东交通学院出生于交通运输部,近60年发展史,形成了交通事业人才培养的显著优势和浓郁的文化积淀,并建立了与交通事业深厚的渊源,我校的目标定位是培养交通事业一线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交通事业”是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为什么是交通事业而不是交通行业?因为,交通行业侧重于交通运输领域,而围绕着交通运输,我们还有许多诸如汽车制造、工程机械、船舶工程等属于制造行业的人才培养,以及经管法类人才培养等等,交通事业就可以包括了这些行业;“一线”是指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向,即我们是围绕着交通事业一线的需求而培养人才;“工程师和管理者”是指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成长力”是指我们要将强烈的成长基因植入学生心中,为学生从业后奠定成长的基础,无论是在工程技术还是在管理岗位,都要具有顽强地进取的精神。当然,我校的学科设置是以工为主,理、经、管、文、艺、法等七大学科,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基于学校专业设置的主要部分,而没能包容全部;非交通事业类的专业,需要基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精神,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乏设计师、经济师、会计师、律师等等的目标定位,这都需要由毕业生的从业实际和学校的竞争优势所决定。但我们要非常清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在市场的需求中,而不是在学校的内部,是基于学校的优势,在市场的需求中明确培养目标。由于专业众多,每一个专业又有不同的服务领域,所以,每一个专业都要精心探究各自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三、影响定位的两大因素
    任何市场主体都有自己的目标定位,无论是否意识到其存在,都在努力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是,清晰的市场目标定位与模糊的目标定位,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却大不相同。每一个市场主体的目标定位是否得当?是由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包括对市场需求的价值探索、市场主体能力的变化、政府政策的影响、公共服务条件的变化等等。虽然,能够影响市场主体目标定位的因素很多,但有两个变量至关重要,一是对市场需求的发现,二是实现发现的能力,定位的过程是发现与实现的结合。
    任何产品的市场需求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需求的变化就会越广泛、越迅速。许多产品都在不断地演绎着升级换代,如:汽车的功能和质量不断地升级、适用于不同消费水平的品牌不断地出现在市场上,在我国汽车从由少数人拥有的奢饰品,经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变成了普遍拥有的大众产品;产品创新层出不穷,许多从没有想过的东西不断地涌现,如:依附于互联网一会儿微信、一会儿淘宝等等。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一样,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从规模扩张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学科教育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其实都是在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个需求既有满足社会进步,需要人的素质提高的要求,也有人的幸福生活需要经过高等教育的培养等等。满足需求和引导消费,都有赖于市场主体对需求的发现,有些需求的特征已经出现了,有些需求只是处于萌芽中;有些需求是在市场中显现的,有些需求是政府宏观政策引导形成的,谁先抢得先机,谁就有可能取得市场的竞争优势。发现需求是一回事,而能否实现需求却又是一回事,这取决于市场主体的实现能力,有些需求人们早就发现了,如:将科学家头脑中的知识拷贝到别人的头脑中,肯定有很大的需求,但直至现在还没有人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定位充其量也只能是幻想,起码现在做不到。所以,市场目标定位是市场主体对需求的发现和实现结合。
    需求的发现有赖于市场主体的能力,需求的实现也有赖于市场主体的能力,两者又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发现了需求,就可以以实现需求为目标优化配置资源,市场主体的运行机制、行为方式就有了新的变化,甚至是诱发了组织的颠覆性创新,促成了组织提升实现目标定位的能力;而市场主体实现的能力提高了,又可以促使市场主体进一步发现和满足更高层次的市场需求,提升其市场竞争力。高等学校也是如此,随着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就会越来越高,社会的美誉度就会提高,学生从业的竞争力就会提高,优秀的学生就会不断地来到学校就读,生源质量的向好就会助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目标定位的动态性,会持续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和提高,核心的要素是学校能力的提高,包括了各级组织、各个环节和每一个师生员工的能力提高。我校实施全员能力提升工程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也正在于此,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就是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重大举措。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路人甲 表情
Ctrl+Enter快速提交

网友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