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转型能否实现“华丽转身”


分类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转型发展遭遇重重挑战。

敬请关注本期节目——《地方高校转型能否实现“华丽转身”》。

学科齐全却毫无特色优势、升格成功又遭遇生源危机、学生就业但能力薄弱……近年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普遍面临的发展瓶颈,向已经实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课题。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相关院校的转型思路和模式。然而,这些院校能否真正实现“华丽转身”?会不会产生“降格”错觉?能不能理顺体制机制?诸多的问题引发了有关各方的关注。

目前,我国有2845所高等学校,已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一些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脱节,导致就业难、招生难。对此,一些高校负责人表示,从精英教育到应用教育,能够有效缓解部分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的问题。

齐鲁理工学院副院长 张庚灵:

我们感觉到这个意见的发布,对我们进一步地走好这种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这样一个路子,是一种鼓励,也对我们做好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思路,好的指导性的意见、建议。

张庚灵所在的齐鲁理工学院是山东省内一所民办高校,2005年开始招收三本学生,以学校本部二本高校课程标准授课考试,学生成绩不太理想。针对这个问题,学校从2011年提出“校企融合、学用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项目教学、订单式培养和学生顶岗实训等教学改革,促进了一批学生的成长成才。

齐鲁理工学院副院长 张庚灵:

到目前为止,我们与500多家公司建立了联系。这期间和很多公司就签订了这种订单式培养的这种合作的协议,应该说这些合作协议,这种合作培养,对我们学生的就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早在2014年初,教育部门就提出中国部分高等院校要转型。但究竟哪些学校才是应该“转型”的主体?相应的政策迟迟未出台。本次下发的《意见》首次将“转型改革”的主体明确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这意味着,由来已久的本科院校转型范围之争已经落定。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此前教育部门推动地方院校转型,阻力主要来源于一些院校不愿意执行。院校抵触的理由,则包括转型后的相关师资短缺、专业内容不清晰,且转型还涉及财政补贴的变动等等。

齐鲁理工学院副院长 张庚灵:

转型的难点应该是,一个是理念上的问题,怎么来放下架子,来转到这种应用型,甚至是一种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来。另外一个整个的课程体系,整个的实验实践各个方面的条件,可能原先一些条件针对精心培养并不是很配套。

然而,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性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目前,中国社会大学生就业难、高端制造业招工难的“两难”结构性矛盾,已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常态。这种“两难”现状,体现了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

山东交通学院院长 鹿林:

过去我们的高等教育注重了对知识学科的培养,对专业需求的人才,市场的因素考虑的少了一些,而我们的转型发展重要的是要培养适应于市场需求的人才。

本次面临转型改革的主体,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末,升级为综合性大学的技术类学院。当时,新建的本科和专科学校,大多发展成办学成本较低的应用性文科学校,但高端制造业需求日亟的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仍未解决。

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地方高校开始探索转型。山东交通学院就是其中之一。山东交通学院院长鹿林表示,高校升本、升格不止意味着学校层次的提高,更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不是“降格”,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山东交通学院院长 鹿林:

有的学校,担心应用型转型会降低了学校的位置等等,我觉着那是多虑的,一个学校是一个市场主体,如果它离开了对市场服务的目标定位,那么它一定是意味着落后。

然而,改革并非易事,涉及方方面面。以山东交通学院的交通土建工程学院为例,学院不仅将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整合成一个教学团队,重新编订课程体系和评定标准,还在拓展学生的实训基地等方面下足功夫。

山东交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教授 王保群:

与企业来联合编写了一些专用的教材,或者讲义,将施工企业它所承担的一些工程项目、工程案例纳入到我们的课堂,能够把最新的这些行业技术,行业的一些成果尽早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跟上这个行业的发展。

2013年9月,这一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进入具体实施。运行两年多,目前效果如何?也许学生的就业状况是最好的答案。

王凯和胡晓斌分别是山东交通学院交通土建工程学院道路工程和桥梁工程专业大四学生,目前两人已被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录取。

山东交通学院交通土建工程学院学生 王凯:

我是十月份签订的协议,我签的中交一行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第一航务局第二分公司)。我们班的学生现在除了考研的,还有一小部分公考的这些同学,其他只要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基本上都能签了协议了,都找到了一份自己比较喜欢的工作。

据了解,王凯所在的交通土建工程学院有6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能进入像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铁建设集团等这样的央企工作。

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与学生过硬的动手能力和专业能力密切相关,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大量的实践分不开。

山东交通学院交通土建工程学院学生 胡晓斌:

原来的话只是从书本上的知识,你去想,可能你想的只是一个,自己想的是一个很表(象)的东西,你看到具体的、实际的这样一个工艺,这一个技术的这一个实际的操作流程,这个技术是怎么进行开展的,你会进一步地去思考你所学到的东西,然后你就能够把你学到的知识,学得更踏实我觉得,掌握得更踏实一些。

转型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实践比例大量增加,涉及到教师水平、基础设施、校企合作等一系列难题,而这其中的关键又在于师资。

山东英才学院副院长 周忠:

我们在教师培养方面,加强了企业的能工巧将的引入,像我们学院有十多位老师都是高级技师,引入到学校以后,跟原来专业老师融合在一块,理论跟实践各自发挥他们的长处,学生培养起来就会好。还有其他方面,我们送出了80多名年轻老师,到企业去进行锻炼培养。

此外,针对如何解决地方本科院校缺乏精准定位,“千校一面”的问题,周忠表示,应用型的关键是摸清市场需求,没有市场调研,只凭感觉是无法对接产业行业需求的。

山东英才学院副院长 周忠: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要明确地,准确地定位你的专业,那么定位专业主要考虑到这个专业为社会服务的这种需求,市场的需求怎么样。另外一个还要考虑你这个专业,多年来你的积累,跟你传统的师资,跟你的设备、资源的优势。

一些院校负责人还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调整高校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引入市场的力量;并将对高校就业率的考察转变为高校毕业生成长率的考察。

山东交通学院院长 鹿林:

不妨把我们考核就业率这一个点延伸为一年之后,两年之后,乃至十年之后学生的成长进行一个长期综合的观察,可能更有利于我们人才的培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起步晚。但是我国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成功的经验已经表明,应用型高校是以培育“动手能力”为核心的专才教育,是强调“实践性”的教育类别,而非教育层次,更没有高低和贵贱之分,只是分类定位不同。伴随着我国应用型高校创新制度的不断完善,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势必会更加明确定位自身定位,更加“接地气”,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本博客所有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作者:山东交通学院复制或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转自 交院范儿——山东交通学院的那些事
原文地址《地方高校转型能否实现“华丽转身”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路人甲 表情
Ctrl+Enter快速提交

网友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