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林:在改革的实践中加速能力的提升

 12 月7 日,山东交通学院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题网站登载了校长鹿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之第六讲《在改革的实践中加速能力的提升》,全文转发如下:

在改革的实践中加速能力的提升
校长  鹿林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的发展形态和增长方式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于改革,人们更习惯于对事物现象进行议论,或作论文式的探讨,更喜欢谈论别人改革过程的是是非非。现在,我们的改革正向学校发展的主战场挺进,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行动,使理论的探索在改革的实践中产生出应有的价值。目标管理法在改革的实践中已得以深度应用,目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提炼,我们广泛进行了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和对人才培养实践的反思,由“培养交通事业一线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的学校目标定位,进一步延伸出每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何使培养活动达到目标定位,我们正在努力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无论是整体框架,还是具体环节的结构布局,都力争实现阶段性的资源优化配置。资源的集约方式在悄然发生着持续的变化,尤其是人的成长水平企及有大的跃升,包括了每一个学生和教职工的成长,目标指向紧扣着人才需求的脉搏,而支撑起这一持续不断改进的动态循环的改革实践行为背后,是我们踊跃的创新行动和支撑创新行动的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学校的组织行为能力快速提升。
    一 、理念与行动并进,共融于改革的实践之中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型发展本身就是理念的创新。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最核心的驱动力,是人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智慧结构的调整,即人的成长力的飞跃,高等教育责无旁贷理应走在前面。需求的召唤是任何市场主体的机遇,如何转化为我们的行动?就是尽快将理念创新付诸实施。第一个命题就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要想准确地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就需要充分了解人才市场资源配置的需求,就需要学习和提升市场信息搜索能力,拓展信息来源渠道,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广泛交流,对校友成长轨迹的反馈,对毕业生就业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科技前沿的预测和政府政策的导向等等市场信息的充分收集和研判,在丰富的市场信息中提炼出每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空间,每一种资源都有自己的市场存在方式,像超市会有服装、食品、日用品的柜台和区域一样,人才需求的市场同样有自己的细分区域。这个细分的市场是多年发展形成的,又要在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中适时地演进。如果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定位是所谓的通才教育,培养的学生面面俱到,什么都能干,这可能倾其一生也难以实现。更何况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可以多换几次职业,但谁也没有能力什么事都干。如果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只是强调着教师知识所长,而不顾及人才市场的需求,那么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也就失去了从业竞争力,专业办学的存在价值也就受到质疑。
    在人才培养的社会调研中,我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不管在调研之前设置的调研提纲如何细致深入,但在具体的调研活动中,都会产生一些与原来设想不同的地方,从而产生新的理念。基于新的理念,可能需要将原来的方案进行调整、完善,甚至推倒重来,这就是实践活动促生了理念的提升,理念和实践就这样相辅相成地交织在一起,时常处于共荣共生的提升过程。高校是市场主体,也始终处在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之中,我们必须做到从不断变化的市场趋势中,提炼人才需求的变化信息,及时引入到人才培养的体系建设当中,动态地优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市场需求变化信息的敏锐觉察和有效把握,就成了人才培养的起点性要素,对这一能力的锤炼就成了教育者的紧迫。改革的过程是持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所以,我们能力的提高是不断的必须。
    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使人才成长达到目标定位的要求,这就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多年的实践使我们已经形成了习惯的人才培养体系,重构就是汲取时代的要素、继承过去的优势,建构一个新目标引领下的新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构成的要素多、时间跨度长,如何将各个要素优化配置成为人才培养体系,就会涉及到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划设计能力。资源的第一要素是人,包括培养学生成长的教师、学校管理服务人员、家长、社会有关人员,在体系中成长的学生是实现目标的载体,也是目的;主导力量是教师。第二要素是物,包括实验设施、教室、图书、宿舍、食堂、校园环境、实践实习场所,以及各类可以借助的社会资源。第三要素是文化形态,即我们常说的校园文化。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校园活动,课堂课余读书学习、校内校外实践创新、文体娱乐社团活动等等,这些都属于文化的内容。还有一种文化类型就是促成上述内容实现的保障性因素,即运行机制、价值取向、激励机制等,而这些机制性要素起到了内驱力的作用。第四种资源是支撑体系实现的经费保障,其来源在哪?是否可以持续供给?体系的产出点在哪?任何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大于或等于投入的收益就不可能长久生存。将这些资源配置成为可以实现的体系,就需要规划、设计、实现的能力;而不断地优化体系的配置,就需要不断地提升规划、设计、实现的能力。资源优化配置是一个管理问题,资源配置者的能力如何?一定会影响到资源的配置水平。战场上,为什么同样一支部队,面对几乎相同的形势,由于指挥员不同,就可能产生不一样的战果,道理就在指挥员的能力不同。任何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资源的配置者,只是配置资源的内容不同而已。配置者的思想境界、认识水平、行动能力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资源。谁是规划、设计、行动的人?答案是组织中每一个人和所有人的集成。可能有些人更宏观一点,更多的人更微观一些,如:专业负责人应该更多地考虑专业的整体构想、实现方式、分工方法、调动大家积极性的办法等等问题;任课教师既要对专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更重要的是规划、设计、实现自己所承担的课程等等;学生就是要在学校的教育辅助下,更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成长。每一个人都是资源,又都是资源的配置者,而配置的优化程度如何在于能力,包括个人的能力和组织的能力。随着人的能力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会随之不断提高。组织能力、个人能力的提升是无止境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筑和实现的水平也应该是持续的提高过程,内涵建设的真谛就在于此。
    在体系的重构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有的理念在实践中难以实现,有一些理念的内容需要统一标准,有一些内容则要实现由定性评价到定量评价的转变。人才培养的成效如何,就需要我们创新评价体系,使实践活动的绩效有效地彰显出来,这也是人才培养体系重构的重要内容。在人才培养活动中有许多不合时宜的东西,通过评价体系检测出来供我们分析和研究,以确定是否保留或改进,使其能够达到实践活动的可计量。每一个实践的步骤都是理念与实践交融提升的过程。理念在实践中生根,实践使理念更加绚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已经喊了若干年,为什么没能令人满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过久地停留在理念阶段,而没有将理念化为实际行动,形成了理念议论来议论去没有走出理念,实践依旧如故的怪圈,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不满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是理念创新的过程,更是实践的改革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出适应我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形成由现在到将来的不断延续。
    二、 善于发现创新的兴奋点,并迅速转化为组织的成长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是充盈着思想碰撞、沟通交流、苦思冥想、曲折反复的实践探索过程,会出现一些我们不熟悉、不适应的东西,也会迸发出一些令我们激动的兴趣点,产生一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创新点等等,这些都可能演化为个人和组织成长的驱动因素,我们不可放过。比如:在课程体系中有先修课、本课程、后续课之间的联系,不同的联系方式对课程体系建设的重构作用就不同。如果仅仅依据对课程的名称和大体内容的粗略了解,而构筑课程体系,其课程间的相互支持作用就是粗放的,往往很难摆脱过去课程内容的局限,整个体系的内容不集约就在所难免。而当我们深入到每一门课程,对其内容构成的标准点、知识点进行细致的解析,就会对先修课、本课程、后续课的逻辑路径描述清晰,将整个课程体系作为统一的有机体规划设计的构想就会实现。虽然是学科交际、参与众多、方式各异、内容复杂,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厘清脉络,体系就会日臻完善,分布于若干课程中的许多标准点、知识点就可以汇聚成逻辑紧密的有机体系。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中都会经常发现兴趣点、创新点,可能没有引起我们的关注就稍纵即逝了,也许逝去的就是成就自我驱动组织的重要机遇。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会使我们遇到许多新情况,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我们不熟悉,或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这可能就是创新点,我们不能够让其轻易流失,而应该努力探究其价值。人世间可能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发明创造,可能更多的是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然而,也正是众多的并不被人器重的小小的改进,汇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汹涌澎湃。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就是一系列创新的集成,是社会、政府、学校等等各个层面改革创新的集成。53个专业由目标定位到培养体系建设,由课程体系到课程内容的构成,由课余活动到第二课堂建设,由自我教育到成才体系,一步步纵深推进,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有创新的理念和行动,改革本身就是充满了创新记忆的过程。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需要改革创新的地方和机会很多,譬如:我校实验实习设施这些年投入很大,我们的基本做法是购买,无论是设备还是劳务,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插电盒的安装也要花钱让别人来干,工科学校自己动手本应该是应有之义,可我们在纸上谈兵的局限中,将大量亲手实践的机会白白的花钱流失了。也可能跟着供货商的思路走了,脱离了我们人才培养的要求。可否换一种思路,基于专业的发展,我们用自己的学习和创意,集成设备和劳务的购买,建设更加贴近我们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实验实习实施,开发更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的项目。这些都需要创新,而影响创新的障碍在哪里?需要我们寻找。为什么高铁能成为当今中国的名片,是因为中国高铁的建设者们用创意优化了高铁的设计,靠实现创意集成了世界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不仅实现了中国高铁的系统先进性,同时也为许多设备的国产化奠定了合作的基础。为什么中国的汽车制造几十年没有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是因为没有摆脱亦步亦趋的思路。在我们正在进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设中,也应该靠我们的创意和创造性活动,构筑出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模式。这也许会更多地挑战我们自己,增加了更多的思考、调研、设计等等的机会,我们所强调的复杂工程能力,也许就会在亲身的实践活动中得以提高。
    说和干毕竟有很大的不同,在干中我们就会体验实现想的美妙,也可能会发现想的不足,解决不足就是进步,将其成果化就是学问。许多时候我们要到企业去锻炼,实际上,在我们自己的工作中就有很多可以实现很好锻炼的机会,只是看能不能把握住。路海空轨是我校综合交通人才培养的基本构架,如果我们能够站在行业的前沿,创意我们的培养项目,就会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应该是处处充满创意、创新的改革行动,只是看我们愿不愿意跳出习惯了的思维定势去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首先需要教育者自己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就是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真实教育过程。假如教育者没有这种意识,而是以僵化的、落后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那也只能是坐而论道,就难以达到所需的培养效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的旋律,在任何地方、任何岗位都可以实现。创业既可以指创办一个公司,也可以指在现有工作岗位上将工作做得更好、更大。创新既可以指重大的发明创造,也可以指基于岗位的不断优化改进。
    三 、靠持之以恒的学习,打造强盛的成长内驱力
    人一生用于学习的时间很多,假如3岁入幼儿园,那么到大学毕业大约是20年的职业学习时间;如果继续硕博士阶段的学习,大约就会有26年的职业学习时间;加之从事工作之初的过渡性学习,创新性活动的探索性学习,变换岗位的适应性学习,改进生活质量的拓展性学习等等,学习的时间不知会占人生几何?一定程度上说人就是活在学习之中。如果说食物保障了对人身体的供给,学习就是保障了对人精神的供给。越是要有所作为,就越需要加强学习,无论是理论的学习,还是实践的学习,都是在拓展自己的智慧,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学习的渠道和方式有很多,在我们学习的生涯中也形成了各自的学习习惯和爱好。但对经典的学习一定是重要的渠道,越是要有所作为就越是离不开对经典的学习。任何学科和领域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都会形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佳作,那都是智者的思考、实践的高端集成。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知识的增长速度已难以测量,就好像是全维度不停地裂变性爆炸,像排山倒海的气浪向四周扩散。能在浩瀚的知识之中被人们所认同,并留下璀璨光芒的只有那些经典,或是著作、或是案例、或是艺术等等。经典是什么?就是前人在科学高峰的攀登征途上,费尽心血凿就的一步步台阶,而那些成功的阶梯,是掩映在漫漫绿草丛中的,要想真正踏在其上,只能细腻地拨开覆盖于其上的绿油油的青草,才能寻觅再现刻痕清晰的那一步步台阶。那掩映着台阶的绿草是什么?就是经典著作的一页页文字,经典艺术的一缕缕构成,经典案例的一点点创意等等,只要我们不辞辛苦,在字里行间的探寻中,就一定会发现先贤们刻就的,引导着我们不断攀登的,那让人难忘的一步步台阶。
    其实,世界上的一切都有其美妙之处,就像语言文字,以活泼的组合放置于通俗读本之中,就可能容易理解,学也简单;以严谨的组合放置于经典之中,就可能苦涩难懂,但是,潜心于其中,又会奇妙无比、回味无穷。就像我们行走于修剪整齐的草坪之上,草丛的松软虽会增加一些行动的羁绊,但毕竟还可以极目远方,不失前进的方向;而当我们行走于林密山高崎岖不平的森林中,可能会步履艰难方向难辨,但踏着探索者的足迹,就可能意会登山的秘籍。也许有一天,当我们走到了前人所开拓的小径尽头,再前进一步,那可能就是我们自己新凿的台阶;或是试着走出了另一条攀登小径,那就是创新的实践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即便是没有走到登山者的前面,至少也领略了山中的美妙,留下了可能昭示后人的身影。草坪再好也代替不了树林,就像树林再好也代替不了草坪一样,但草地与森林有着决然不同含氧量,滋润智慧的作用也显然不同。就像都是阅读,耗时不菲的微信,转来转去的花絮、感慨,人云亦云的看似深沉,有些也不乏见地,但看了也就是看了,没有多少可以留下的痕迹,为什么?可能是看多了忘了记。更可能是因为缺少了经典之中的逻辑构力,缺少了智者登高望远的见解,缺少了引人入胜的深深思考。诚然,微信是通信方式的巨大进步,但过度的依恋就会耗费珍贵的精力。如果发挥微信、网络的强大作用于成长之中,那就是创新性活动。学习与成长、成长与学习本就相伴而行,无论是向书本学习,还是向实践学习,无论是在顺境中学习,还是在逆境中学习,都是成长的给养。经典之力,足可以为思想开疆拓土,启迪我们的智慧。人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以有限的生命去游历无限的知识海洋是办不到的,但如能学以致用,就可以彰显出学习的价值。赋予职业一爱好,将我们学习的兴趣与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那么我们成长的空间就会更大一些,生命也就有了更好的平台依托。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能力的不断提升,个人能力的提升是组织能力提升的基础,在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强化每个人的能力训练。但,组织能力不是个人能力的简单相加,组织能力的提升在于个体能力在组织行为中的集成水平的提高,她需要我们的创新性行动和组织成长力的提高。

本博客所有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作者:山东交通学院复制或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转自 交院范儿——山东交通学院的那些事
原文地址《鹿林:在改革的实践中加速能力的提升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路人甲 表情
Ctrl+Enter快速提交

网友评论(0)